「醫師,你只有三次機會治好我」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一個現象:身為門診醫師,病患最多 (不是平均) 只會給你三次機會,讓你證明你是否有能力能夠治療他。如果你是所謂的名醫,診間總是門庭若市,或許這個問題不會困擾著你,因為大部分的病患總會超乎想像地慷概地給你額外的機會。但若身為醫師的你,興趣只在於怎麼照顧好病患,那麼這個現象就會讓你傷透腦筋,吃足了苦頭。

        如果是一般的約會,三頓晚餐或許可以讓你決定是否繼續跟這個人交往下去。如果是心理治療的場域,三個小時或許才剛讓治療師能夠進入主題而已。而三十分鐘精神科門診的時間,醫師既得要濃縮式地快速理解這個人的前半生,又得要重點式地釐清求助者當下的期待與需求,決定、說明、討論、同理、再討論…。會談這件事不比開腦部外科手術或是做心導管困難,但也絕非易事,尤其在你面前的是受苦的靈魂時更是如此。

        也因此我會對於病患是否回診這件事情十分敏感。一位較資深的醫師曾這麼開導我:全台灣有一千多名精神科醫師,如果病患沒有回你的門診,不代表病患不會去別的醫師的門診繼續治療啊。但也許是修為還不夠,我總對此耿耿於懷。有時我覺得我的擔心,就如同小說「麥田捕手」中主角那段著名的自我疑問:「公園裡的池塘結冰了…那麼,那些野鴨子要到那裡去呢?」。

        隨著我的臨床經驗逐漸增加,順利突破「三次機會」的障礙的個案似乎增加了。但總有些令人掛念的個案,不斷地提醒著我自己能力上的侷限、或是曾經犯下的種種錯誤,直到時間逐漸沖淡關於他們的種種記憶為止…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