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憂鬱症,我們需要「做」什麼?
文:江芝林醫師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憂鬱總有其源由。也因此,要克服所謂的「憂鬱症」,我們總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這是絕大多數人對如何克服憂鬱的想法。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憂鬱總有其源由。也因此,要克服所謂的「憂鬱症」,我們總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這是絕大多數人對如何克服憂鬱的想法。
然而,憂鬱的當事人、以及周圍的親友好友,對於具體而言「該做些什麼」,總是有很不一樣的想法。以下列舉三種最常見的想法:
- 要多運動、生活作息要規律、心情要學會放輕鬆、不要鑽牛角尖……這大概是爸爸媽媽、或善意第三者對克服憂鬱的普遍想法。
- 導致我憂鬱的根本原因 (家庭/學業/工作/感情/成長過程…) 需要解決 ……這通常是憂鬱的當事人的想法。
- 「我不知道該/能做些什麼」……嚴重憂鬱症患者的典型想法。
※ ※ ※ ※ ※ ※ ※ ※ ※ ※
不幸地,憂鬱的當事人往往在這三種想法中不斷地搖擺不定。「我到底是應該試著重新振作起來?還是應該要解決過去/放下過去?還是……放棄一切算了?」
善意的第三人者的建議通常是無效的,而且往往只會起到反效果。
-「這些事情如果我做得到,還需要你說嗎?」受憂鬱所苦的人可能會這麼想。
同樣地,要解決憂鬱的根本原因,談何容易。
- 有些原因 (如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 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難道我們能改變歷史嗎?
- 隨著成長,創傷經驗改變了自己,甚至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這時又要怎麼改變?
也因此,「我不知道該/能做些什麼」這樣的答案往往在到後來逐漸占了上風,甚至成為大多數時候當事人的答案。儘管對於這樣的心理現況,他/她們本人一點都不甘心。
※ ※ ※ ※ ※ ※ ※ ※ ※ ※
一個人在網路上問:「我真是受夠別人帶給我的這堆鳥事了,於是我去看醫生,醫生開了OOO藥給我,還說如果我不吃藥的話,我可能會去自殺,情況會很危險。但藥袋上面列了一大堆副作用,看了之後我覺得更憂鬱了。為什麼明明是別人的問題,最後卻得要我來承擔?是我得吃這些藥、忍受這些副作用,而不是他們?我現在到底應該怎麼做?」
網友對此意見不一。一些網友說,不要隨便停藥比較好。另一些網友則說,好好找個心理醫師談談吧。有網友推薦了自助書籍,也有網友想介紹新的醫生給他。
最後,一個未具名的網友問他:「如果你希望見到自己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最終成功克服這一切,就你對你自己的了解,此時此刻你最需要做哪一件事呢?」
故事到這裡結束。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個故事的關鍵字是「如果」、「希望」、「自己」、「此時此刻」、「需要」、跟「做一件事」:
- 「如果」:允許自己期待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 「希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 「自己」: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別人手上
- 「此時此刻」:從現在開始
- 「需要」:是「需要」而不是「應該」。
- 「做一件事」:而不是做很多件事情。
而至於做「那一件事」這回事,我沒有最好的答案。最好的答案只會來自於你自己,相信這一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