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有藥物可以醫嗎?

「聽朋友說,有藥物可以治療失智症。請問我爸爸的失智症有藥物可以醫嗎?」上週門診時,一位焦急的家屬這麼問我。仔細想想,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的背後其實並不簡單,故在此試著把這個問題回答得更完整一點。

失智症事實上有許多種,每種失智症的病因、病程、臨床特徵均不相同。無論是國內以及國外,阿茲海默氏失智症 (Alzheimer's disease) 均為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但在台灣,血管性失智症 (Vascular dementia),或是同時合併有血管性失智及阿茲海默氏症這兩種問題的患者亦並不少見。其他較少見的失智症還包括帕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路易士體失智症 (Lewy body dementia) 及額顳葉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等。由於有這麼多不同的失智症類型,可想而知藥物治療策略亦不甚相同。

總括來說,失智症的藥物治療有兩種目的:其一為改善認知功能 (如記憶力),其二為改善失智症相關的精神及行為症狀 (如憂鬱、焦慮、躁動、幻覺等)。前者治本,後者則為治標。很遺憾地,並非每種失智症均有「治本」的藥物。目前僅有阿茲海默氏失智症有「治本」的藥物,但也只有兩大類、共四種藥物可供選擇:(一) 膽鹼酶抑制劑:愛憶欣 (Aricept, 學名 donepezil)、憶思能(Exelon, 學名 rivastigmine)、利憶靈(Reminyl, 學名 galantamine) (二) NMDA受體拮抗劑: 憶必佳/威智(Ebixa or Witgen, 學名 memantine)。一般大眾口耳相傳所謂的「治療失智症的藥」,應指上述這幾種藥物而言。遺憾的是,許多其他種類的失智症患者,吃這些藥物是沒有幫助的。

雖然並非所有的失智症均有「治本」的藥物,但每種失智症都可以嘗試「治標」,也就是改善失智症相關的精神及行為症狀,此部分的治療是精神科醫師的強項。舉凡憂鬱、焦慮、躁動、幻覺、妄想、漫遊等症狀,可能在失智症的早期即可出現,而這些症狀一旦出現後,對家屬生活上及情緒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也因此,「治標」的治療策略,無論是站在患者或是家屬的立場,都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治標」不能取代「治本」。有時候,某些家屬似乎覺得患者「不亂就好」,因此只向醫師要求「治標」,而不願讓患者接受進一步評估。同樣地,某些醫師可能認為失智症的藥物效果普通,評估及申請過程又麻煩,而很少主動考慮使用這些「治本」的藥物。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因為這樣的不作為,很可能讓患者失去了真正改善病情的機會。

另一方面,雖然醫師或家屬可能對「治本」的藥物抱予高度的期待,但也要知道「治本」的藥物有時亦非萬靈丹 (可參考本部落格之前的文章)。同樣是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患者,有些人對這樣「治本」的藥物反應極佳,但也有人對治療的反應平平。坦白說,醫師往往也無法事先預料治療的效果會是如何,只能實際開始治療後才能得知。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治標」的藥物也有潛在的副作用及風險。因此,「治標」的藥物治療,目的僅在控制精神症狀 -- 把症狀控制在「旁人能夠照顧」的程度 -- 而非完全消除該症狀。更進一步而言,治療某些精神症狀的關鍵,需要的不是藥物治療,而是家屬及醫師仔細的行為觀察及分析。總而言之,能夠綜合「藥物」與「非藥物」、兼顧「治標」與「治本」的治療策略,才能算是我心目中良好的失智症治療,這樣也才能讓患者與家屬享有良好的生活水準。

留言

熱門文章